第二十六章新手爸妈的慌乱日常,温馨又搞笑-《我的读心总裁是戏精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秋老虎依旧肆虐,南方小城的空气里还残留着盛夏的燥热。傅家的小院子里,那棵老梧桐树的叶子被晒得打蔫,蝉鸣却依旧聒噪,与婴儿房里断断续续的啼哭声交织在一起,构成了新手爸妈傅沉舟和姜晚的日常主旋律。

    凌晨三点,月光透过窗帘的缝隙,在地板上投下一道细长的银辉。婴儿床上的傅念安突然像被按了开关,哭声尖锐得刺破夜空,带着新生儿特有的执拗。傅沉舟猛地从床上弹起来,动作快得差点撞翻床头的暖水瓶——这是他特意托人从市里买回来的保温神器,为的就是半夜冲奶粉不用反复烧水。

    “来了来了,念念不哭!”傅沉舟一边胡乱套上背心短裤,一边冲到婴儿房,手脚并用地抱起女儿。小家伙软乎乎的身体在他怀里扭动,哭声越来越响,小脸涨得通红,像是受了天大的委屈。傅沉舟顿时慌了神,双手僵硬地托着她,生怕一个不小心摔了,嘴里语无伦次地哄着:“爸爸在呢,念念乖,是不是饿了?还是尿布湿了?”

    他低头去摸女儿的尿布,手指刚碰到湿乎乎的布料,就像摸到了烫手山芋,立刻手脚麻利地解开尿布扣。可慌乱中,他把尿布的前后搞反了,硬生生把吸水层贴在了外面,等他费劲地把尿布缠好,傅念安的哭声已经拔高了八度,小脚丫蹬得更欢了。

    “沉舟,怎么了?”姜晚顶着一头乱糟糟的头发,扶着门框走进来,眼底带着惺忪的睡意,却难掩心疼。她刚坐完月子,身体还没完全恢复,夜里醒一次就浑身乏力,可女儿的哭声像针一样扎在她心上。

    “好像是尿布湿了,我刚换好,可她还哭。”傅沉舟满头大汗,抱着女儿的手臂都开始发酸,“是不是饿了?我去冲奶粉!”

    他说着,把傅念安塞到姜晚怀里,转身就往厨房跑。暖水瓶里的水还冒着热气,他拿起奶粉罐,手抖着舀了三勺奶粉,倒进奶瓶里,又慌乱地加了凉水。可他忘了试水温,刚把奶嘴塞进女儿嘴里,傅念安就“哇”地一声哭得更凶了,小舌头一个劲地往外顶,小脸皱成了一团。

    “烫到了?”姜晚连忙把奶瓶拿开,用手背试了试,眉头立刻皱起来,“沉舟!水太烫了!你怎么不试温度就给她喝?”

    傅沉舟这才如梦初醒,拍了拍自己的脑袋,懊恼地说:“光顾着慌了,忘了忘了!”他赶紧把奶瓶里的奶倒掉,重新冲了一瓶,这次特意用嘴唇抿了抿,确认温度刚好,才小心翼翼地递给姜晚。

    傅念安叼着奶嘴,哭声渐渐小了下去,小嘴一鼓一鼓地吸着奶,眼睛半睁半闭,委屈地抽噎着。姜晚抱着女儿,看着傅沉舟满头大汗、背心都湿透了的样子,忍不住“噗嗤”一声笑了出来:“你看看你,冲个奶粉、换个尿布,搞得像打了一场仗。”

    傅沉舟挠了挠头,看着自己手上沾着的奶粉渍,又看了看女儿屁股上穿反的尿布,也不好意思地笑了:“这小家伙也太考验人了!换个尿布都这么费劲,以后可怎么办啊?”他嘴上抱怨着,眼神却温柔地落在女儿脸上,看着她满足的小模样,心里那点慌乱都被幸福感填满了——这是他的女儿,是他和姜晚爱情的结晶,哪怕手忙脚乱,也是甜蜜的负担。

    【原来当爸爸这么难,以前以为赚钱养家就是责任,现在才知道,照顾好老婆孩子,才是最磨人的修行。】傅沉舟心里感慨着,悄悄拿起旁边的育儿手册,借着月光翻看起来。那是他特意从书店买回来的《郑玉巧育儿经》,封面都被他翻得起了卷,可真到实际操作,还是手忙脚乱。

    为了不再闹笑话,也为了让姜晚能好好休息,傅沉舟特意托朋友从市里请了一位专业的育儿师陈姐。陈姐五十多岁,经验丰富,手脚麻利,一来就给这对新手爸妈上了生动的一课。

    “傅先生,冲奶粉要先加水,后加粉,这样浓度才均匀,水温控制在 40℃左右,用手腕内侧试,不烫不凉刚好。”陈姐一边示范,一边耐心讲解,“换尿布要先把干净的尿布铺在下面,再解开脏尿布,动作要快,避免宝宝着凉,前后不能搞反,吸水层要贴紧宝宝的屁股。”

    傅沉舟学得格外认真,拿出当年跑业务谈生意的劲头,一边听一边记笔记,还时不时提问:“陈姐,她半夜总哭,除了饿和尿布湿,还有别的原因吗?”

    “新生儿哭闹很正常,可能是肠胀气,也可能是缺乏安全感,你可以试试拍嗝和俯趴练习。”陈姐说着,轻轻抱起傅念安,让她趴在自己的胳膊上,手掌呈空心状,从下往上轻轻拍着她的后背。没过多久,傅念安就打出一个响亮的嗝,小脸舒展开来,还对着陈姐笑了笑。

    傅沉舟看得眼睛都直了,连忙学着陈姐的样子,小心翼翼地抱起女儿。可他力度没掌握好,拍得太轻没效果,拍得太重,傅念安又“哇”地哭了起来。陈姐在一旁笑着指导:“力道要适中,像拍皮球一样,既要拍到,又不能让宝宝疼。”

    傅沉舟反复练习了几十遍,胳膊都酸了,才终于让傅念安成功打出嗝。他兴奋得像个考了满分的孩子,跑到姜晚面前邀功:“晚晚,你看!我会拍嗝了!”

    姜晚看着他一脸得意的样子,笑着说:“不错不错,傅同学进步很快嘛。”

    可麻烦很快又找上门来。姜晚是市一中的语文老师,习惯了用书本知识解决问题,她把《唐诗三百首》翻出来,每天给傅念安读唐诗,希望能从小培养她的文学素养。可傅念安根本不买账,每次姜晚一开口,她要么哭闹不止,要么就抓着书页啃咬,把好好的书啃得满是牙印。

    “这孩子怎么回事?唐诗多好听啊,她怎么就不喜欢呢?”姜晚有些挫败地放下书,看着女儿口水直流的样子,无奈地说。

    傅沉舟凑过来,拿起一本漫画书,用夸张的语气给女儿讲起了《葫芦娃》的故事。没想到,傅念安竟然不哭了,睁着大大的眼睛,好奇地看着傅沉舟,小嘴巴还跟着“咿咿呀呀”地附和。

    “看来我们念念不喜欢阳春白雪,就喜欢下里巴人啊。”傅沉舟笑着说,继续用滑稽的语调讲着故事,时不时做个鬼脸,逗得傅念安咯咯直笑。

    姜晚看着父女俩其乐融融的样子,心里既欣慰又有些吃醋:“合着我这唐诗还不如葫芦娃管用?”

    “也不是,”傅沉舟放下书,握住姜晚的手,“孩子还小,听不懂唐诗的意境,她喜欢的是我们陪着她,跟她互动。你看,你读唐诗的时候太严肃了,她觉得没意思,我讲葫芦娃的时候又蹦又跳,她觉得好玩。”

    姜晚若有所思地点点头,心里渐渐明白,育儿就像教学,不能墨守成规,要因材施教,更要用心陪伴。

    可更大的矛盾还在后面。姜晚的母亲周慧兰心疼女儿,每天都来家里帮忙,可她的传统育儿观念和陈姐的科学方法总是发生冲突。

    “念念都三个月了,该给她穿蜡烛包了,这样腿才能长得直,不然以后会罗圈腿。”周慧兰拿着早就准备好的布条,就要给傅念安捆起来。

    陈姐连忙拦住她:“阿姨,不行啊,新生儿不能捆蜡烛包,会限制她的活动,影响骨骼发育,还容易捂出痱子。”

    “什么科学不科学的,我当年就是这么带晚晚的,你看晚晚的腿多直!”周慧兰不服气地说,“现在的年轻人就是矫情,我们那时候条件差,孩子不也照样长大?”
    第(1/3)页